2007年以来,江西省和深圳市在江西吉安市共同建设深圳产业园,以此为平台承接来自深圳的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特区带老区、沿海带内地的区域经济协作新路子。记者调研发现,这种模式符合世界产业转移规律,顺应了当前我国产业转移趋势,可以总结和完善,由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既促进内地承接产业转移,又加快沿海产业升级,推进全国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均衡化。 ——“特区带老区、沿海带内地”打造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07年4月,江西省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在南昌签署《关于加强赣深经济社会领域合作与发展的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共同推进在吉安建设深圳产业园。2009年,深圳市政府指定由南山区政府具体和吉安市对接,共建吉安深圳产业园。随后,吉安市政府与南山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两地区域对接与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合作建设吉安深圳产业园的协议》。 两地政府商定,在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3平方公里区域,由井冈山开发区负责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江西吉安深圳产业园南山示范园,积累经验、理顺体制后,向整个产业园拓展;南山区则将需外迁的加工贸易类企业、加工基地需要转移到内地的大型企业,优先推荐到吉安深圳产业园,促进南山区拓展发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双方建立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及时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特区带老区、沿海带内地”,一个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从此在井冈山脚下浮出水面。数字显示,井冈山经济开发区内现有落户企业203家,投产155家。其中仅入驻吉安深圳产业园的深圳企业就有36家,总投资达86亿元,截至去年底,整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6亿元,实现税收8.5亿元,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在40%以上。 在产业园项目的带动下,香港及周边省市等地的企业也纷纷入驻,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效应日渐凸显,井冈山经济开发区已被江西省命名为全省唯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吉安深圳产业园初步成为长珠闽、港台和海外地区的产业转移基地。 期间,江西省政府仍继续支持吉安深圳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融资等事项;深圳市政府要求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推荐企业到吉安投资考察。在两地政府推动下,南山区贸工局、科技局先后3次组织商会企业200多人次赴吉安深圳产业园进行实地考察,并促成一批投资意向。 ——“区域经济协作新探索”破解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难题 记者采访发现,作为区域经济协作的一种新模式,江西吉安深圳产业园的建设破解了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初步实现了两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针对性和成功率,迅速做大产业集群。“原来我们招商是广撒网,到处去找,没有相对固定的区域,到沿海去也像是搞地下工作,不敢也没有渠道去找当地政府,只能一家一家企业去找,或者以商招商。”吉安市招商局副局长田群说,有了深圳产业园这个平台,我们招商首选深圳,产业首选电子信息,到了当地首找政府,通过当地政府了解哪些企业有转移意向,再有的放矢去找企业,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效率。 数字显示,2010年,吉安深圳产业园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5亿元项目4个,10亿元项目2个,20亿元项目1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目前,正在与深圳手机行业协会洽谈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手机通讯产业园项目。 其次,有利于沿海企业扩张,有针对性地选择外迁目的地,减少转移成本,提高转移效率。当前,随着出口形势不断变化、土地紧张和劳动力紧缺的蔓延,以及内需的逐步启动,许多沿海企业也开始瞄上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总部设沿海,基地转内地,成为许多企业的新选择。但选择中西部哪个地方,到新的地方产业配套能不能跟上,原来所在地政府会不会阻挠?又成为许多企业思考的问题。由沿海内地共建产业园,解决了所有这些后顾之忧。 去年下半年,吉安市在深圳南山区举行了一次通讯终端产业招商会,由于看中吉安深圳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基础以及大量深圳企业的入驻,会上签约24家。总部在深圳的香港盛大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扬祖说,公司以生产触摸屏显示器为主业,早在2009年就想在内地建基地,曾考察过长沙、武汉、黄山等地区,2010年听说吉安有个深圳产业园后,他不再犹豫,当即决定选址吉安。因为,两地政府共建的产业园,必然有顺畅的沟通渠道,各种政府资源可以互补共享,这给了企业“定心丸”。 第三,有利于沿海地区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升级,在更广阔的空间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工作接触中,深圳市有关方面也常对吉安市的干部表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846万,管理人口1200万,实际市籍人口只有197万,是个典型的人口倒挂移民城市;国土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是个弹丸之地,经过二十七年的发展,其发展空间已明显不足,受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等瓶颈制约。 专家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寻求内地支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圳与吉安加强产业对接,建立深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稳定长效合作机制,既有益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其在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上继续为全国提供成功经验。 ——“吉安模式”符合产业转移规律值得全国范围推广 目前,在广东省、深圳市和江西省的共同推进下,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深圳产业园)总体规划已通过规划委员会论证,并已经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中央商务区规划已经启动,正在编制水、电、气、路等专项规划,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2010年,井冈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吉安市政府把井冈山开发区12.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作为吉安深圳产业园的起步区,同时增加33平方公里作为其发展区。至此,吉安深圳产业园和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形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体制。 吉安市副市长、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深圳产业园)党委书记余阳春说,从这几年吉安和深圳共建产业园的情况看,这种模式符合经济规律,顺应市场形势。他说:“这几年,我们没有要深圳政府方面一分钱投资,但在深圳等方面转移过来企业的支持下,井冈山经济开发区迅速发展,已经初步成为一个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的生命力。”而通过沿海内地共建产业基地还可以防止沿海产业向海外转移,这一模式既有利于沿海,也有利于内地,更有利于国家发展。 但总体而言,吉安深圳产业园模式是江西、深圳两地自发进行的区域经济协作新探索,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支持,其发展还存在小散低、层次不高等问题。余阳春建议,国家可在全国层面对当前产业转移进行规划,像支持四川灾区、新疆发展一样,分产业、分地域建立“对口转移”的平台和机制,综合协调产业园建设和项目落地问题,提高沿海政府的积极性,这将使全国的产业转移更加规范、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