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长沙把握结构调整重大机遇,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前面六年进三位的基础上,短短两年时间,长沙连超石家庄、哈尔滨、郑州、济南四个重量级省会城市,呈加速“晋级”、跨越式发展态势,创造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长沙模式”。
2、前六年呈进位态势的郑州、济南、南京因产业总体抗风险能力不足,位次有所下降。
3、受国家超常规政策的直接刺激,汽车、家电等产业景气度空前,合肥(格力等家电)、呼和浩特(海尔、海信、TCL、创维等家电,国内五成份额的乳制品)位次继续前移;武汉、长春、西安依托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暂时止住了排位下行的步伐。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打破了城市间原有竞争格局,2008、2009两年成为城市竞争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今日,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挂牌。长沙市主管工业的机构,名称由过去的“长沙市经济委员会”变更为“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机构名称的改换,既是长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真实反映,更是对长沙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转型升级、优化提质的有力推动。今日的“换牌”,标志着长沙工业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十一五”期间
工业是长沙经济最大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长沙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比较优势日益突出的5年。“十一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连续赶超昆明、哈尔滨、西安、福州、石家庄、济南、郑州7个省会城市,在26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了第8位。
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赵跃驷介绍说,这5年,书写了长沙工业的不平凡历史,长沙工业增长以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全市预计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6778亿元,比“十五”末净增4.8倍。2009年,长沙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2.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26.1%,增速列全国27个省会城市前三位。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开始从“大抓工业”向“抓大工业”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长沙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已调整为4.8∶50.6∶44.6,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在三次产业中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工业成为拉动长沙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与最大动力。长沙第二产业引领长沙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突显。
2010年,长沙工业预计跃上5000亿元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的5年,成为长沙工业发展史上最快的时期之一,工业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1000亿元,到2010年的5000亿元(预计),5年时间内增长了4倍。
五年三大步
拥有了“压舱石”与“助力器”
长沙“大工业战略”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这5年,长沙工业迈出三大步:长沙产业格局由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随着比亚迪、菲亚特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长沙工业工程机械“一业独大”的高风险格局在危机中悄然改变;联合利华落户长沙,福田、陕汽、博世、远大住工、晟通科技、金龙铜业、飞机起落架、蓝思科技等后续二三期项目的纷纷启动开工,为长沙构建第二、三、四个“千亿增长极”打下坚实基础。 长沙工业经济已拥有三大支撑体系:其一是通过扶持引导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培育了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优势品牌企业,如:中烟、湘涂、丽臣、梦洁、加加、振升铝材、同心实业、金生烟花等拥有稳定市场占有率的行业排头兵;其二是依托研发优势的厚积薄发,孵化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支柱企业,如:以中联、三一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以杉杉、瑞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威胜电子、金杯电工为代表的输送变电产业,以楚天科技、千山药机为代表的药品机械产业等;其三是以市场为饵,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内陆市场辐射面广的特点,引进了一批将长沙工厂作为南方重要战略布局的知名企业,如:北汽福田、旺旺集团、娃哈哈等。“长沙工业既有成熟的烟草食品等轻工业不受宏观经济影响,保持稳健增长,起到‘压舱石’的稳定作用;又有新兴的工程机械、汽车等重工业把握市场重大机遇,实现高速发展,起到‘助力器’的推动作用。”赵跃驷说。
“十二五”发展宏图
长沙工业将续写新辉煌
本报讯(记者黎铁桥)2011年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十二五”即将迎来开局之年。赵跃驷介绍,2011年,长沙工业大品牌、大项目引进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优势逐步凸显,我市支柱产业将呈现梯次壮大、交替支撑、同步冲刺的发展态势。长沙将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十二五”期间长沙工业经济继2011年平稳开局后,将呈现结构逐年优化、运行质量逐年向好的发展格局。
赵跃驷向记者描述了未来5年长沙工业发展宏图
2011年:比亚迪等大项目达产后产能逐步释放,工程机械、汽车两大主导产业努力开拓市场空间,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后续优强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
2012年:工程机械、汽车行业洗牌与整合步伐加快;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大项目的产能持续释放。长沙工业经济维持稳定增长。
2013年:工程机械、汽车市场出现回暖,食品骨干企业迅速成长,新材料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在规模优势及特色产品上初具竞争优势。长沙工业实现较快发展。
2014年:国内工程机械、汽车行业洗牌尘埃落定,我市两大产业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新材料产业蓬勃壮大,在国内需求的强烈刺激下实现快速扩张;食品工业形成较为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长沙工业经济呈现稳健增长的运行态势。
2015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成为国内第一产业基地,参与全球竞争;汽车工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比亚迪、菲亚特、众泰、陕汽等大项目全面达产;食品产业品牌整合、行业重组基本完成,大食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住宅工业、蓄能产业带动新材料市场急剧拓宽,发展空间广阔;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家纺服装、烟花鞭炮、电站装备等特色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后劲较足。长沙工业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成型,实现高位平台的突破上行。
“十二五”期间,长沙工业将续写新的辉煌。预计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有望达到12000亿元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可达到4000亿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