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曹妃甸区南堡经济开发区的南堡盐场,随着扒盐机一声声轰鸣、运盐车穿梭奔忙、传送带上下翻飞,一座座“盐山”犹如宝石一般镶嵌在270平方公里的大盐场。而正是这座亚洲最大的海盐生产场,衍生出一条条新的海洋化工产业链。
海盐,是海洋化工的“粮食”,也是南堡经济开发区打造全国最大海洋化工循环产业基地的优势所在。经过近30年的开发建设,依托南堡盐场、三友集团、三孚硅业三大化工企业,构建起上游海盐生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综合利用的海洋化工循环产业体系,南堡经济开发区成为以海洋化工产业为主导、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专业化工园区。
据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缐立峰介绍,目前开发区已累计建成工业企业8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6家。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6亿元、增长14.5%;公财税收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22.5%;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6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增长35.9%;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速17%,高新技术产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达18%,被评为“河北省特色产业示范经济开发区”。
强链补链延链
打造绿色化工集群
走进南堡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区,一条条管道凌空而起、相连密布,为产业配套衔接、废物综合治理、资源梯级利用架起了桥梁。在南堡经济开发区已有企业产行链图上,记者看到以三友氯碱、三孚硅业为中心,25条箭头串联起原盐、溴素、纯碱、烧碱、化纤、硅业、氯化法钛白粉、碳酸锂/氢氧化锂、硅烷偶联剂等二十余个项目。
“整个园区最鲜明的特色是企业间物料相互支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调联动。”缐立峰说。“十四五”以来,南堡经济开发区正以推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效益突出的化工循环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产要素配套环境,强化顶层设计、改善营商环境,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加快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具备有机硅、无机硅全产业链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循环基地。
一直以来,南堡经济开发区依托南堡盐场、三友集团两大化工企业,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原盐—两碱(纯碱和烧碱)—粘胶短纤维、碳酸锂、氢氧化锂”“氯气—氯代苯酚、氯化法钛白粉、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聚氯乙烯、特种树脂”“氯化氢—有机硅及下游产品”“氯化氢—聚氯乙烯、特种树脂”“氯化氢—有机硅及下游产品”等多条循环产业链,不断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园区集聚力,为南堡经济开发区打造化工循环经济“航母”创造了必要条件。
聚焦高新材料
抢占高端市场
6月10日,在曹妃甸南堡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由河北吉诚新材料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4万吨碳酸锂/氢氧化锂项目二期工程已进入土建阶段。
“该项目以三友集团液碱为主要原料,依托企业与院所联合自主研发的全国最先进的柔性转化技术,建设世界首条全自动化高端柔性电池碳酸锂/氢氧化锂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创造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自动化程度三个第一,填补国内空白,占领盐碱化工产业链高端领域。”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王雪峰介绍说。
当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化工成为全国化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缐立峰表示,“‘十四五’期间正值我国化工行业的‘大转型和大重构’时期,南堡经济开发区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当前化工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通过企业上下游一体化衔接,实现产业结构从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转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引领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南堡开发区在企业发展中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截至目前,区内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有机硅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聚氯乙烯技术创新中心等省市研发平台7个,国家级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这些以企业自主搭建的科创平台,为南堡开发区化工产业走向高端、引领产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南堡经济开发区正在加紧建设的4万吨碳酸锂/氢氧化锂、5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10万吨碳素材料、12.2万吨硅烷偶联剂、20万吨有机硅等一大批项目,工艺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规划投资超过200亿元。在2023年全部建成后,氯化法钛白粉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一半以上,硅烷偶联剂总量将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3,有机硅产能可达全国第三。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