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7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79.22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24%,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持良好态势。12月8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下发《关于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的公示》,认定滨州市已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也为2021年创建全省“两全两高”示范市打下坚实基础。
“牵牛鼻子”,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是关键
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关键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滨州市围绕粮食、棉花、蔬菜、特色作物、畜牧、水产、果业、农产品初加工八个方面,建立10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同时成立8个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指导组,强化技术指导,在示范基地内开展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试验示范,进一步提高农机智能化、信息化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和操作规范,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不断完善。年内先后组织举办了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展示暨三夏生产机械化观摩活动、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观摩活动等6次现场观摩活动,进一步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基地建设,提升农机农艺融合程度,助推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
慧种田,带来农业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你看现在这天上飞的、田里跑的,农业全程机械化让我这地道的农民坐着点点按钮,就把田里的活干完了!”种植大户王兆学操控着无人植保机,满脸骄傲地说。以前,他种的1600亩地由220多块大小不同的地块组成,因地块比较分散,单靠人工巡田,费时费力。现在,智慧农业平台对每块田地都有定位,机手可以根据导航指引进行作业,大大减少了农户的劳动强度。从以前到田间地头查看模式变为卫星与无人机共同巡田模式,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农户不用巡田,直接用手机就可实时监控作物长势情况,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创建之前,我们农机应用主要侧重于传统的耕、种、收环节,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短板。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农机装备优化升级,推广应用无人植保机、粮食烘干机等智能化、信息化农机装备,拓展粮食机械化生产链条,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现在我们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0.24%。”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科负责人赵国红说,全程机械化提升了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每亩节本增效近290元,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还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田保姆”,开启农业服务新模式
创建过程中,积极发挥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机化发展中重要平台和主力军作用,相关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深松和农业项目等政策资金向合作社倾斜,支持探索“全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服务模式,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全市各县(市、区)均组建了一个重点农机合作社联合社,作业能力覆盖本县(市、区)农机作业面积的50%以上,承担本县(市、区)20%以上的小农户作业需求。像阳信县开源农机合作社忙活的热火朝天,通过“小麦联合收获—粮食烘干—玉米精播—机械化植保”一条龙作业模式,实现了“耕、种、收、管”一次完成,合作社全托管土地面积48752亩,不仅节本、增产,还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目前全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类组织数量达到5297个,全市耕、种、收等重点环节社会化服务比例达到80%以上。(滨州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