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人非生而知之,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在挫折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前行。对个人如此,国家、民族、企业亦是如此。2018年,英达科技集团整整成立25年。这个在香港诞生、内地成长并伴随改革开放一路壮大起来的企业同样历经风雨,始终秉承推动中国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初心不改。
英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裁施伟斌
在由英达科技集团举办的“2018丝路科技教育文化国际论坛(南京峰会)”上,面对数百双期待的眼神,英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伟斌并没谈起业务,而是做了《守正商士道,激发创新力》的主题演讲。回顾英达科技25年来的创业史,他感慨地说:“我们一直在做最难的事,因为我们相信做难事必有所得。”
的确如此。作为中国公路养护行业的典范企业之一,25年来,英达科技集团始终致力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自主创新的精神致力于绿色公路养护的使命,为推动中国公路养护事业尽快与国际接轨作出了积极贡献。
施伟斌在“丝路科技教育文化国际论坛(南京峰会)”上发表题为《守正商士道,激发创新力》的主旨演讲
投身中国公路养护事业
1993年,施伟斌应邀前往内地考察,他发现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动下,许多地方都在大兴公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沿途随处可见,如果参与公路建设,路面机械行业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契入点。但施总的眼光却看得更远,道路建起来后必然要进行养护,道路修建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工作,但道路养护却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只要有道路存在,就需要养护设备。”因此,他将公司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养护产业。
当时,中国内地尚处于公路建设的初期,高速公路还很少,大部分乡村公路还是简易的砂石路,许多偏僻的乡村甚至还没有通车。在这种时候去做养护设备,相当于在没有解决温饱的人群中去推广西餐,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得知施伟斌要在内地建立养护工厂的消息后,他听到了一片反对之声。有朋友劝他:“现在修路的形势这么好,不去修路要干养护,这不是放着身边的金元宝不捡嘛?”但施伟斌不是一个轻易改变主意的人,他认准了的事就得干下去。于是,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自主创业之路。
为了占领行业的制高点,施伟斌十分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他带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跑工地,直到完全落实为止。为了了解沥青的性能,他与普通工作人员一样冒着四十度的高温酷暑,在工地上一泡就是一整天,甚至连续两三天不休息。在设备研发期间,他经常往返于欧美各国,与国际科研专家探讨交流,了解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并将先进的理念传授给团队成员,在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在英达,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那就是“求被推翻”。“求被推翻”是指科研人员研发的方案不是希望立即得到客户的认可,而是希望客户能挑出方案的毛病甚至是推翻原来的方案,这与社会上曾经流行的“求被虐”的理念完全不同。施伟斌笑着解释:“‘求被推翻’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有多么高深,而是在于查漏补缺,集思广益,尽量完善自己的方案。”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不仅加入了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元素,而且充分吸收了客户的意见或建议,更加贴近实际,是真正受客户信赖并愿意使用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