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
永康市,国土面积10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七山二水一分田。1992年,撤县建市,十年弹指一挥间,永康实现了GDP和财政收入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十年十倍的大步跨越,迅速崛起为浙江中部的一只“小老虎”。2001年,永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6亿元,财政总收入8.01亿元,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名列第70位。今年全市GDP有望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有望超过10亿元。
五金产业是永康的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机械企业近万家,生产领域涉及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七大类2万多种产品,永康被誉为全国区域性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
特色五金产业铸就强力“引擎”
永康市五金文化源远流长,自宋朝开始就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美誉。目前,永康已经成为全国防盗门、电动工具、农机产品、不锈钢制品、电动滑板车、衡器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然形成。依托以五金机械为主的工业经济带动,永康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居第46位,并入围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
“永康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托起当地支柱产业的强力引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长林介绍说,该开发区前身为永康市五金科技工业园,2002年8月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10平方公里的园区开发建设。
目前,永康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浙江20个重点示范工业园中最大的产业特色工业园,浙江中部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性工业区、科技区。据统计,开发区现已累计引进入园企业208家,聚集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电动车、汽摩配、防盗门、小家电及厨具、有色金属压延等八大类五金行业企业。其中全国行业龙头企业9家,“国字号”大型集团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3万多人。开发区现有2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浙江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8个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以及116项专利。2005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工商税收2.7亿元,同比增长27%。2002年11月,永康经济开发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2005年度获金华市开发区(园区)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招商环境软件硬件“两手抓”
开发区竞争加剧,促使永康经济开发区从软件、硬件上“两手抓”,着力为企业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管委会主任朱长林表示,永康经济开发区高起点规划设计“一心”(开发区中心区,是今后城市副中心)、“双轴”(沿两条溪流形成生态轴和景观轴)、“四区”(两片居住生活区和两片工业区,专设外商投资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布局。目前,区内主骨架基础路网系统初步形成,12米宽以上道路呈网状分布,30米~42米宽骨干道路纵横交错;各种管线设施铺设到位,全面实现了“七通”;区内有220kV变电所一座,日产20万吨的南山水厂已投入使用;500多亩水库、水塘和2000多亩山林原样保留。
同时,开发区独具特色的承包式外来人口管理模式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商业、金融、保险、科研等单位一应俱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生产生活环境。 软件方面,永康经济开发区制订科学的招商标准,层层筛选入园企业,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壮大企业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一是认证服务:为区内企业提供认证咨询,帮助联系认证渠道;二是标准服务,即跟踪区内企业新产品动态,提供标准制定甚至备案的一条龙服务;三是检测服务,省、市质监检测中心等在园区内设有相关检测项目;四是计量服务,即提供计量管理咨询服务,提高企业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和周检率;五是名牌培育,即发挥各级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的重点培育区优势,落实定向申报争目录、定点培育争上榜、定人服务争成果的“三定”培育措施。
目标打造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承载着一座城市工业梦想的永康经济开发区,“十一五”目标是打造新型产业区。根据规划,未来5年,该区将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五金产业制造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标准中心,进一步提升五金产业的集群优势和竞争力,增强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形成具有集群化、集约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特征的新型产业区。
|